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团队之窗>>啼音·小记者>>文章内容
小记者苏州采风佳作欣赏
发布时间:2017-12-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巢静艳

与枫叶的邂逅

初到苏州天平山,以为它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小土丘。

是的,它海拔不过百米,既无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高大雄伟,也无峨眉山那“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的神奇秀美,真不知有何可赏。

登上天平山,我才知道我是真真的想错了。且不说山上古朴的木亭、茅屋,就连那山路也有诗情画意。蜿蜒的石板路,用粗大的石条铺着,石缝中好似故意点缀似的生长着青绿的苔藓和翠嫩的野兰。路旁有淙淙的溪水流过,哗啦啦,哗啦啦,是那美妙的钢琴曲。顺着石路上山,花草自是数不胜数,好似在向我先前的想法挑战:瞧,我们长得多好!我不禁暗自偷笑。

到了山顶,我顾不上喘气,便要失声惊叫:太美了!

是的,除了美,也少有词语可以形容眼前的景象。整座小山丘,已被枫叶染红。有秋风吹过,枫红的林海荡起涟漪。枫林一浪一浪地招摇着,也是在无声地抗议了。地上密密的、厚厚的,都是枫叶,几乎没有被清扫过。踩上去,沙沙地响,悦耳极了。捡起一片来看,像极拍红了的小手掌,让人觉得爱怜又感到好笑。有棵古枫屹立山顶,阳光透过它的叶,照在我身上,也是透明又枫红的一片片。我心里不知为何,暖洋洋的,又有些莫名的酸涩。

这么多枫树,是怎么来的呢?是风吹来的种子?是前人栽下的树苗?也许是的吧。但我却固执地认为,它是此山的灵气所致。

是它仰望了泰山,欣赏了峨眉,才觉自己的卑微。于是,它不甘平凡。这一山的枫,是它引以为傲的美。

邂逅了这一山的枫,我再不敢轻视任何一个平凡。

                                 市北实验初中 八8徐奕

                                   指导老师 屈丽娟                                IMG_20171125_111139.jpg

观红枫,忆仲淹

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江南大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景象在苏州比比皆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便是这颗明珠的核心——天平山。

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埋葬在这里,更为此地增添了几分历史的积淀。范仲淹生前曾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也成了后世广为传诵的名言。可惜一心为国的他却遭到贬谪,最后葬在了天平山上。

范仲淹生前做过很多大事,他被贬后仍关心当地百姓,并屯田保卫边疆,可谓一生都献给了国家。我很好奇,天平山有何魅力,能够吸引文正公,并愿意安葬于此。

带着这份疑虑一路向前,走着走着,几颗枫树映入我的眼帘。那枫树好似一团火,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灿烂的红光,就像那天边的晚霞,迸发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枫树显露出来,将半山腰染成了红色。我轻轻地取下一片枫叶,那枫叶的红,不是鲜红,也不是暗红,而是一种透出顽强生命力的红。此时已是初冬,大片的枫林就像一团希望的火焰在燃烧,仿佛在告诉世人:“我们虽然会凋零,但我们会在下一个秋天继续燃起‘枫火’!”

我突然明白,范仲淹不正像这枫叶吗?即使生命已经终结,但精神依然留存在这世上,留给后人慢慢品味。也许范仲淹正是希望自己可以与这些枫叶为伴,在另一个世界也不会孤独吧!

走过火红的枫林,我好像对枫树有了更多了解,更对范仲淹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愿这火红的枫叶永存于世……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中八(7)班  陈浩宇

                                       指导老师:李爱红

IMG_20171125_111109.jpg

                        初冬记游天平山

   今天我早早起床,心情异常兴奋,因为今天是我期待已久的苏州天平山采风活动日。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天平山。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下车我便朝景区赶去。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成片成片的枫林,那枫叶秋日经霜,早已层林尽染,蔚然成“万丈红区”。 最令人惊奇的是“五彩枫”, 枫叶是逐渐由青变黄、转橙、呈红、泛紫,所以往往一棵树上就有五色并存,有的还呈现出浅绛、金黄、橘黄、橙黄、橙红等美丽色彩,那枫叶的变化往往从顶部先红起,由上而下,循序变化,远望犹如一抹淡红云霞飘忽山上,气象万千,蔚为壮观。再往前走,道旁的两棵枫树的枝条靠在一起,走在树下,仿佛置身于美丽花廊之中。

我们一层层地爬着石阶,到得山顶,站在巨石之上,远望四野,一切均在脚下,那些散落于大地上的小池塘像一面面镜子泛着银光。还有,你看那天平山枫叶和银杏叶的红、黄和绿夹杂在一起,它们与水平如镜的湖水交相辉映,这是光与色与影的完美呈现啊!

山顶雾气浓郁,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和我们常州的空气有点不同,透着凉凉的清新和湿润,心情也突然变得润湿起来。向山下望去,山与山连在一起,在缭绕的雾气中起起伏伏,仿佛正被大海中的浪花扑打着;举目远望,天空好像是挂上了一块薄薄的窗纱,朦胧一片,亦真亦幻,突然就想起了刘寓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竟也就感觉自己深处蓬莱仙境了!

我沉浸其中,早已经忘却了上山时双腿的沉重和身体的疲惫。这次来天平山,在这梦幻的红枫林,在这崎岖的山间,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小记者游赏采风的乐趣,赏美景、品古韵文化。

多么盼望下一次的采风活动快点到来啊!                    

                                                常州市北实验初级中学八(4)班:范静茹

                                                          指导老师:姚小娟  

                     IMG_20171125_101952.jpg

                                游盘门第三景

走进姑苏,走进盘门,宛如步入一幅浓妆淡抹的画卷。那些小巷,深宅,小桥,流水……似乎总在烟雨中,古旧而迷离。

“盘门位于苏州城的西南角,古运河之畔……”我们来到了飞檐翘角,蔚然翘脚的水陆城门前——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保留着的水陆城门,它建立于公元前514年,为我国春秋时期“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

走到水陆城门城脚下,晀望楼上高挂着的“水陆萦迴”的牌匾,以及城墙两旁的吴国国旗,似乎能让人清晰的感受到吴国春秋争霸的气势。我们沿着内城门北侧的跑马坡而上,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

这水陆城门分内外两重,从而垣构成一个长约20米的小小的瓮城,这儿用于古时战守,诱敌至内城下,宛如瓮中捉鳖。水陆城门的正前方架着三尊土炮,驻足这儿,摸摸土炮,眺望远方,即可窥见昔日春秋吴国战时的风貌。

“盘门现有城墙300多米,高5米多,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门,闸口,绞关石,天井均历历在目。”听着导游的解说,我不禁感叹:这古人的智慧,多么令人佩服!

如今的中国战火已息,人民丰衣足食,早已用不到这老旧的城门,以至于它失去了抵御的能力,而成为了今天又人们攀登游览的旅游胜地,站在城楼上,我们一览了陆门,水门,瓮城的美丽风貌,观赏了远处吴门桥的光彩,今天,我们抚今追昔,怀念过去水陆城门的鼎盛!

满城银杏飘飞,金色的树叶如流水般漫过古旧的老城,漫进了我们的心灵,站在城墙之上,我们就如牌匾上的字一般,在这水陆城门内一遍又一遍萦迴……

 

                               市北实验中学七(7)班 杨依雯  陈天娇

                                     指导老师:侯亚芳 

                                                               IMG_20171125_103051.jpg

一次不同寻常的远足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喜欢“宅”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出远门,那心情真是无比的激动。

出行前一天放学一到家,放下书包,立刻拉上爸爸制定“攻略”,开始准备各种必需品。在爸爸妈妈的多次催促之下才上床睡觉,那个夜晚是多么的漫长啊,我多次起床看看时钟,生怕错过时间,甚至一度认为是不是家中的时钟坏了,怎么“走”的这么慢!

一路的兴奋别说了,有的同学在车上小憩,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看书,可对于我这样一个第一次出远门的人来说,抓住分分秒秒,欣赏窗外美景。

伴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来到了苏州盘门三景的瑞光塔。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三景的一座宋代古建筑,原名为报恩塔,后因明了传说宋代高僧讲经时,此塔呈现五色之光,这就是“瑞光塔”的由来。据说此塔之前主要以外照灯将塔身照亮,现以2000多个光源灯泡照亮,同时还誉有“珍珠宝塔”的美称。此塔共有七级,四面呈八角形,由外壁、回廊、塔心三个结构构成。”听着导游一条长长的介绍,我们有些人在那里神情恍惚,而有些人却把那话都用手机给记了下来。

导游带着我们参观完了“水陆城门”和“吴门桥”后便迎来了小组活动时间。我们一组走到了瑞光塔的下面,拍了一些集体照之后就开始研究这人们所说的“瑞光塔”了。仔细的观察了一番,果不其然那上面有无数个小灯笼,而且都被同一根电线给连着。我的兴趣立马就高了起来,在附近有网的地方搜了瑞光塔晚上的样子,比对着早上的瑞光塔,我还是更觉得晚上的瑞光塔好看。但早上的瑞光塔也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回了学校,但照片里的时光永不停歇。一次不同寻常的远足,带给我的除了快乐,还有就是开拓了眼界,以后我会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常州市市北初中七(2)班  吴嫚婷

                                            指导老师:刘正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