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市北实验初级中学全体教职工共赴一场“心育”与“智教”交融的成长之约。此次暑期校本培训以“心理赋能”为基、以“教学创新”为翼,为新学期教育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路径。
心育:以专业与温度守护成长
培训在报告厅拉开帷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江苏省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周红教授以《懂得·助得·获得——新时代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与行动》为题,开启了一场关于心理育人的深度对话。她指出,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共同织就守护网。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周教授特别强调“心理韧性”是青少年成长的“隐形铠甲”,提出“灵活应对挑战+坚定信念支撑”的双重培养路径,并分享了情绪调节、主动寻求支持等危机干预的实用策略。
“教育是心与心的呼应。”周教授最后对教师队伍提出“五度”要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教师应当做到“文字有力度、语言有温度、行为有高度、内心有认同度、教育有宽度”,以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积极、健康、向上的种子,助力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智教:以技术与实践赋能课堂
在心理赋能的基础上,培训转向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内容从“心育”转向“智教”。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潘建明教授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示范课拉开讲座序幕——当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几何课堂,抽象的立体图形在3D建模中跃然眼前,复杂的几何问题通过动态演示呈现出多种解法路径。台下学生时而屏息凝视,时而恍然大悟,课后纷纷感慨:“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AI建模技术竟能让几何体像积木一样随意拆解组合!”
这场充满未来感的课堂展示后,潘教授正式开启《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策略分析》专题讲座。他走下讲台穿行于教师间,时而俯身倾听老师们的困惑:“如何用AI实现更完美的家校沟通?”“智能批改能否更加个性化?”潘教授结合前沿技术案例,生动阐释AI如何赋能课堂设计、个性化学习与资源整合,为教师们打开“技术+教育”的创新视野。
随后,培训进入学科实践分享环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综合实践八大学科教研组长以《“四新”背景下教学的转型与创新》为主题,立足“新课程、新教材、新中考、新技术”背景,结合学科特色,分享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转型思考:从项目式学习到跨学科整合,从技术赋能课堂到评价方式革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四新”落地提供了具体路径。
以心传智,共赴教育新征程
培训尾声,王宏轩副校长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给予高度评价:“周红教授带来的不仅是心理育人的专业智慧,更是一碗滋养心灵的‘美育鸡汤’——从‘心理韧性’的深度剖析到‘五度要求’的躬身指引,为我们筑牢了教育的人文根基;潘建明教授则以技术赋能的创新视野,让我们看到AI如何成为教学设计的‘智慧外脑’,为课堂变革注入强劲动能。”
他特别强调,在“心育”与“智教”深度融合的今天,教师既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也要做技术浪潮的驾驭者:“我们要思考三个命题——如何让AI技术传递教育的温度?如何将心理赋能的理念融入技术设计?如何在教育变革中实现‘心育’与‘智教’的双向奔赴?”他号召全体教师以本次培训为起点,既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日常教学;更要坚守教育的初心,用专业与温度守护学生成长,让“技术赋能”与“心灵美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双翼”。
从“心”出发,向“新”而行,这场“心育”与“智教”交融的成长之约既是一场专业成长的“及时雨”,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再升级”。市北实验初中的教师们将带着对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以专业与温度守护学生成长,以技术与实践赋能课堂变革,继续书写育人新篇章,为培养“懂尊重、乐学习、有担当”的现代合格公民贡献力量!
图文:戴梦瑶
审核:课程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