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情洒芦苇荡,心动沙家浜——记八年级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之旅
发布时间:2024-10-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戴梦瑶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正迎接着变革和发展,项目化学习方式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为了学校德育教育更加富有实效性,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热情,10月25日,在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市北八年级的师生们前往历史悠久的常熟市沙家浜景区,踏上了一场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意义非凡的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之旅。

  八年级历史、地理、生物三个学科组从项目整体设计方案出发,确定主题,并通过感悟革命精神、手绘旅游地图及制作宣传小报等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沙家浜”的世界,在多门学科融合中引发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市北芦青们带着以上任务,拿上学习单,成立自主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沙家浜的“前世今生”,走进历史人物和故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进入景区的第一眼,是一面巨大的碑刻,上面有叶飞将军的题字。字语间,缅怀了这处他曾战斗过的地方,也提醒着我们这些后来人——沙家浜的血与火,绝不是舞台上的虚构。1.jpg

  芦苇青青,碧波荡荡,鱼米稻花香;杨柳青青,渔歌朗朗,来到沙家浜。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宽阔的广场中央,一幅大型雕像巍然屹立,生动地表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纪念馆中,生动的图文资料展现了革命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而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一幅幅珍贵的革命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无数个真实的小故事,无声讲述着当地的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热情拥护。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艰苦的革命抗战年代,让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红石村,忆红色岁月。来到沙家浜红石村,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沙家浜抗日的“芦荡火种”就是从红石村这里点燃的。在这芦苇荡深处燃起的火种,最终积蓄起强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碧波粼粼,清风徐徐。同学们一路上还游览了刁家大院、横泾老街等景点。斑驳的石板路,幽深的水巷,临水的人家,热闹的街廊,各样的水栈,街巷廊坊,是这条老街给人的印象……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梦幻般的红色年代。

  沙家浜的芦荡剧场里,一场《芦荡烽火》即将开演,发生在芦苇荡里的那些故事似乎在悄悄爬进似有若无的记忆里。在精彩的实景演出中,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战、鱼水情深的革命岁月。芦荡剧场内,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了当年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革命风云,深切感受了抗日军民浓浓的鱼水之情。这样一堂生动鲜活的革命教育课,更牢固了同学们爱国爱党的忠诚之心。

  一方热土,一出传奇,一个经典,一座模范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英勇可爱的人儿,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湮灭,他们留存在沙家浜每一朵芦花盛开处。

  项目化学习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变革,让我们看到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寻求旧知与新知、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文本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索学习,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他们将社会实践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在浸润中成长,在风浪中扬帆,开启更多未知的探索之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历练,更是一次融合多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启迪之旅,让市北芦青们在亲身参与中感悟真知、收获成长。相信他们会用沙家浜英雄的事迹鞭策自己,传承“一心向党、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热爱人民”的沙家浜精神,坚定今日努力学习,明日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

  图片:戴梦瑶

  文字:戴梦瑶

  审核:学发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