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德育天地>>特色活动>>文章内容
八5班 做一粒好种子,在新时代出力出彩
发布时间:2021-06-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路蓉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我就是一个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

现在,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袁老的事业为农业科学的发展推波助澜,最重要的是,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喂饱了更多人,让更多人不再忍饥挨饿。袁老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为自己的高尚目标所努力奋斗的一生,袁老胸怀天下,并造福天下苍生的精神也终将激励我们一代代人勇往直前。

学生甲:这是一段来自于为袁老陪夜的同事的回忆:

老爷子在住院期间,无论清醒状态,还是迷糊状态,口里常常念叨‘杂交水稻’今年种多大面积、制种产量多少、什么时候收等。

袁老在病重之时,仍然念叨着他的事业,说明这份事业在袁老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是啊,这是他毕生的事业,他在杂交水稻上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和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已印刻在了他的心中。

对杂交水稻事业而言,它的引领者,它的灯塔已经离开了,这确实是一种遗憾,不过可喜的是,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已经培养了足够多的学生,可以说是后继有人,而且这些科研人员自己也在“生根发芽”,最后一定能够成长为同样的“超级水稻”,继承袁老的遗志,沿着同样的道路继续追求。

学生乙     袁老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袁老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是对于他毕生追求的事业的总结,而他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对于杂交水稻的挂念和念叨,是对于这一目标的最后收尾,但并不是结束,对于这份事业而言,只是一种承上启下。

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对于我这样的菜鸟而言,会有一种拍科幻片的感觉,能够想象那时的稻子是如此高大,不仅庇荫了稻子下乘凉的人们,也真正庇荫了世界人民。

从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袁老的“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都是一种非常远大的目标,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都需要有人生目标,无论这一目标是否远大,但至少是要有目标,没有目标,人生将会变得浑浑噩噩,将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人生。

学生甲     袁老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如果说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的远大目标,那么这句话就是他为了这一目标而做出的努力,这些努力并不是那种以月和年为单位的,而是彻彻底底地分解到了每时每刻,所以说,袁老除了在家,就是在他那最喜爱的试验田中。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一定要踏踏实实,沿着这一目标而努力,不要有任何的心浮气躁。

向着目标进发,其实就是一种马拉松。一个从未跑过马拉松的人,一定会被马拉松全程的公里数所吓倒,但当我们开始尝试之后,我们就会向着原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努力前进,直至最后达到终点。

而袁老其实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场极限运动,也最终达到了目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能够完成后续目标的后备力量。

学生乙    袁老说: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对于科研工作,袁老以他毕生的经验告诫我们,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而要真正实现创新,那么就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加持。

完全依靠书本和权威,那么最终创新将会被扼杀,任何学科都会停留在书本和权威所“定义”的高度上,永远无法实现突破和裂变。

但是完全忽略书本和权威,那么就相当于是一种空中楼阁,你既不了解前人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也不了解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其实早已由前人完成了。

另外,任何创新从来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对于规律性东西的总结,从中发现一些潜在的创新点。

想必我们在学习物理学和化学时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即物理学和化学都是实验科学,很多结论和真理的获得不仅仅是对于现象偶尔的灵机一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实验结果将最终的规律摸索出来,很多创新结论都是通过脚踏实地的科学实验所获得的。

主持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以袁老为榜样,做一粒好种子,在新时代出力出彩。

牢记袁老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真言,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祖国的沃土中,为祖国的画卷增添一抹绿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