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魅力,学习雷锋精神
近日,市北实验初中十五名“小芦花”志愿服务者,进入常州市“非遗”文化公益讲堂,品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吟诵。四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向小志愿者们介绍关于吟诵的历史、体系、规则、价值等,用吟诵的方式讲述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吟诵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唐朝最为鼎盛,流传至今,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吟诵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四位老师为小志愿者们带来了许多著名诗词的吟诵。声音悠扬婉转,十分有韵味,这也是吟诵的特点——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也就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
老师还现场教学如何去吟诵,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长仄短。老师们讲解的十分详细,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让小志愿者真正走进了吟诵的前世今生,体会它丰富的内涵,认识它的文化传承人。新文化运动之后,吟诵渐渐落寞了,很多人都在呼吁要恢复吟诵,可是真正会吟诵的人在不断减少,对此,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本次活动的队长,卞语桐说,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出色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吟诵传承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在于语言、哲学、宗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在当今时代,出色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蕴含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保护这文化的传承,才是对我们祖国最好的回报。
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了出来。吟诵也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本次吟诵活动还特地吟诵了雷锋事迹,让00后的孩子了解雷锋,了解雷锋精神,对中学生的思想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7)班 卞语桐
品味非遗,传承文化
常州的文化就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这是一条蕴含着江南水韵、阳湖风味、家乡特色的的多彩之河;这是一条流淌着勤劳、友善、诚信、拼搏的精神之河;这更是一条汇聚多少英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奋进之河。在这源远流长的长河里,最令人惊叹的是文明的传承如此的完整,文化的发展是代代相传。
今天在吟诵课上,老师演讲绘声绘色,我们慷慨激昂;老师演讲口若悬河,我们洗耳恭听;老师演讲声情并茂,我们陶醉其中......内容便是名垂青史的常州吟诵。据历史考证,吟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纳入学士课本,孔子更是为此编写了儒家经典《乐》。常州吟诵传人屠岸先生说:“吟诵是研读古诗文的一种学习方式,吟诵也是欣赏故事的一种审美方式,吟诵又是吟者发掘和完善古诗文声韵美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钱瑟之先生说:“吟诵的好处是读一读,吟一吟就会了。小时候学习就觉得朗朗上口,具体读的意思,自己也不明白,反正就这么唱就记住了,长大点才慢慢读懂他的意思。”《汉语大词典说》记载:吟诵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赵元任认为吟诵是拉开嗓子把诗词唱出来。郭沫若觉得吟诵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而我认为,吟诵还是我们对于诗歌的一种新的理解与体会。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读出了“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从“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才多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中读出了“败”,乃愈挫愈勇、卷土重来,是有志且意坚,不论成败的超然;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体现“荣”,江山依旧,风采悠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削过眼烟云;从“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中体现“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因此,我总结出吟诵的“五好”:鉴赏古典诗文的好手段,学写古典诗文的好途径,享受古文美乐的好方法,利于身心健康的好习惯,记忆古典美文的好帮手。
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陪伴,民族发展的特色都要与文化紧密相连,从具体到局部,从分散到密集,放射到有史以前,放射到明亮未来!
七(7)班 唐浩哲
文化点亮生活
——非遗公益大讲堂
常州文化源远流长,听过这次几位专家老师的演讲,及精彩的方言腔调“吟诵”的诗词,让我对常州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常州话,早在之前,被称为“吴言”顾名思义是吴地的方言,吴语的一种方言。在这场演讲中老师们用浙腔、常州方言等不同地区的特色语言进行朗读,和诵读,语调优美,具有特色。并让我们了解到“吟读”和“吟诵”之间区别的。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而第一个吟就是作诗,第二个吟便是吟诵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的朗读是不一样的,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带有音律的吟诵,但又和唱歌是不一样的。这种读法更能体现出古时候人们对诗词的深切领悟。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的分辨,老师们分别用不同的地方方言朗读了《江雪》、《关雎》、《春晓》等诗词作品。我们还了解到用常州方言“吟诵”一般都是“zu”(平音)快速的起诵,并第四声结尾,叫做“浙起浙收”。这种读法很难,老师们读的那么顺,一定下了不会少功夫。像这种“吟诵”由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家都很少用这种读法,人们倾向于普通话的吟读,随之“吟诵”渐渐被人们遗忘。常州语言博大精深,这种值得传承的文化遗产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让我们传承“吴言”继承常州文化。
七(7)陈凤祥
品味吟诵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常州非遗文化的公益讲座。非遗传人们给我们讲阅读古诗可分为朗诵和吟诵,朗诵就是用普通话,然后富有诗情的读出来,而吟诵就是像唱歌那样给唱出来,老师让我们理解朗诵和吟诵之间的不同之处,便有几位老师就当场表演了几下让我有了概念朗诵和吟诵的差别当然,吟诵也可以用自己地方的方言给唱出来。
当然吟诵也是有讲究的,老师,还跟我们讲了吟诵是应该注意些什么,还要怎样才能唱的好哪个地要拖音哪个地方要快一点唱过去。
经过台上几位老师的讲解,让我深有感触,必然让我认识到嗯朗诵和吟诵之间有什么差别,让我重新认识一个如何读诗的方法,这对我今后的语言学习非常有帮助。
七(7)班 马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