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常州教育网 2017-3-17
“教育争先‘有激情’;教育惠民‘重责任’;教育创新‘敢担当’;依法依规‘守规矩’”是常州教育系统“三大一实干”活动中“大转变”的目标任务。自从3月初启动“三大一实干”活动以来,市教育局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大走访”和“大讨论”,并及时归纳和梳理讨论调研后汇总上来的问题和建议,切实谋划实干为民、教育惠民的具体策略和方案,用实实在在的“大转变”来确保常州“幸福树”结出更多教育“幸福果”。
打造一门创新实践的课程,转变一种联合发展的思路,落实一条教育惠民的举措就是践行“实干为民”的真行动。3月16日,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召集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州市北实验初级中学的校领导、市教育局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市教科院相关学科教研员以及三校部分教师举行“特需型课程”启动仪式,共同谋划该课程的实施策略和对接途径。
“特需型课程”由常州市北初中首开先例。该校地处常州市老城区西北部,是一所为周边社区配套的新村中学,学生中有大约60%来源于外来工或新市民家庭,且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进入高职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但是经过学校跟踪调查发现,超过70%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对高职校专业缺乏了解和体验,直接导致当初选择自己专业时的随意和盲目。基于这些现状,市北初中尝试探索与高职校合作,开设指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需型课程,试图让学生提前体验和感受高职校课程,更早地思考自己人生愿景和社会职业,有利于自身的未来发展,也有助于学校“尊重”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特需型课程”的打造和实施非一校之力可以达成。丁伟明局长为此做起了“媒人”,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市北初中和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当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校的教师代表也从各自学科角度畅谈了对于课程实施的建议和想法。根据协议内容,两所高职校将协助市北初中共同开发课程;为市北初中学生免费提供课程教学所必须的场地和相关设施设备;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实施教学,共同做好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工作。今后,市北初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由选择的课程每周到两所高职校上1-2节课。
丁伟明局长点赞“特需型课程”,他认为: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为他将来能够自食其力、主动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定位,而不仅仅是升学教育和知识教育。培养一个孩子最最基本的职业意识,使他能够有一定的职业自我规划的能力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版块从全国层面来看是缺失的,“特需型课程”的探索实施就是对这一板块进行思考,难能可贵,是有研究价值的,也是值得推广的,我们可以在这个案例中认清义务教育的意义。
“‘特需型课程’是普职融通中的’放样工程’,要深化优化这项工程。”主持当天启动仪式的市教育局胡鹏副局长做出强调。他要求:要形成良好模式,具有可复制性;要做精“放样工程”,形成经验,形成范式,要保障设施设备,打造功能齐备的专用教室。
据悉,常州教育系统“三大一实干”活动“大转变”活动的主要内容由“学习之风更浓厚;服务百姓更贴心;工作干劲更突出;依法治校更有力”四大方面组成,紧扣“实干为民”的主旨。“特需型课程”的立足点是“需”,满足学生所需、百姓所需,就是常州教育“大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下阶段,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索,形成更多解百姓之“需”的良策。(教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