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参加了真爱梦想组织的本地研学活动,带领我校现八(8)班7个学生寻访了常州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乱针绣和留青竹刻。
7月9日上午9点,中吴非遗小队7位成员和老师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探索“龙城遗脉”之路。我们先来到了位于勤业路上的常州白象梳篦厂。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于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曾获十余项金、银质奖章。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常常作为国礼。
首先是参观梳篦博物馆,在两层楼的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了梳篦的历史文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梳篦的制作过程。梳篦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四种原材料要经过整整七十三道工序,才能制作成功。很多关键性的工序,对技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当时能忍受长期收入较低坚持做到现在的技师寥寥无几,技艺精湛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技师的指导下,戴杰同学手持木片,一手握刀,用不甚娴熟的技艺尝试了 “开片”这一基础工序。刀的角度、走向等都有讲究,不然做起来会十分吃力,而且很容易就会将木料破坏掉,只能废弃。在尝试了十分钟左右的重复工作后,戴杰的手已经感觉到吃力起来,让我们理解到了手工艺人的艰辛、不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紧接着,我们又体验了梳篦的绘制。用笔蘸上五彩颜料,寥寥几笔,一朵朵娇艳欲滴的梅花就呈现在眼前,心中颇有成就感。这让我想起了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邢粮,他创作的《常州印象》系列工艺梳与江南特色的常州老房子相结合。他说:“梳篦是载体,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才能提升它原有的价值。把梳篦展示出去,就相当于把常州的文化送出去。”
绘制完梳篦后,我们来到了乱针绣博物馆。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映入眼帘,近看才发现不是画而是乱针绣。细看针脚密集,层层叠叠,一幅画竟凝聚着三年的心血,我们不禁感叹这伟大的工匠精神。 上至二楼,我们亲眼目睹了乱针绣的技法,满眼针线飞舞,绣师们双手配合默契,一针一线,游走于指尖。有的是风景如画的江南,有的是午后小憩的女人,有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下至一楼,我们来到了留青竹刻博物馆,进入其中,就被它的雅致所吸引,一幅幅山水画被雕刻在竹子上,让人不由赞叹它的精细。白士风是留青竹刻的创始人,他使竹刻有了新生命,风景、动物、书法艺术……众多的题材被雕刻在竹子上,许多著名书法家都纷纷为它题词,可见竹刻的魅力之大,影响深远。
走出博物馆,今天的行程便到此结束了。中吴非遗小队出行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感受到的是和国家级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的欣喜,对常州民间瑰宝的深深自豪,有看到非遗抢救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的欣慰,更多的是对传承发扬常州非遗的思考——我们应该怎么为家乡的非遗出一份力。走近民间艺人,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专注、负责、认真的重要性,凡事只有一丝不苟,耐心细致,方能取得成就。只有工匠精神,才能将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得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