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礼仪,爱在文明-----七(6)班升旗仪式2015.12.7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出旗。
升国旗,奏唱国歌,敬礼。
礼毕。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本次升旗仪式由我们七(6)班主持。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美在礼仪,爱在文明”。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则旧闻: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去白金汉宫会晤英国女王前夕,两口子却忙着在戴维营学礼仪。可他们学习得似乎不是那么认真。她和英女王在宴会尾声时互相揽着对方,引起传媒议论米歇尔是否违反“不得触碰”英女王的禁忌。而奥巴马更为尴尬,在苏格兰近卫军乐队奏响英国国歌之时,不知道肃立,他还要求宾客一同举杯敬英国女王,贻笑大方。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无论是大到国际外交,抑或是我们与身边人的相处,文明礼仪起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行为礼仪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它不仅反应个人素质教养,也能体现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
我们的教学楼里一到下课常传出一阵阵撞击、叫喊、起哄、拍手、大笑的声音,虽经老师多次提醒也未见成效。上课时,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又传来一阵嘘声,像是开了一个嘲讽的玩笑。然而学生大会中此处应有掌声的时候,却没有了那份热情。透过稀稀拉拉的声响,不难猜测,之前同学们或许在神游天外,也许又在交头接耳。甚至就连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也有少数同学嬉戏打闹。我们每天靠着这种天性的声音去传达我们的情感,却忽视了基本的尊重。我们常常为了小便宜而把文明抛在脑后,为了一时口头上的逞强放弃了尊重和尊严,为了装酷、装潇洒却无视了他人的感受,为了个性的展示而忘乎所以。
法国媒体曾解读过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来分辨中国人和日本人。网友评论:“他们总是成群结伙地出现,大呼小叫,旁若无人,而且他们又到处都是,实在太可怕了……”。“日本人很有礼貌,进店后会先和店员打招呼,然后轻声细语地挑选商品。中国人就比较吵闹,他们不会理会店员的存在,也不讲秩序,不过出手倒很阔绰。”国人的这种表现为爱热闹,爱起哄的表达像是一种常态,仿佛是弹簧的弹性形变。有心的稍加提醒,有所好转,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原态。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我们没有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文明素养的重要性。
的确,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里,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反而随地吐痰、出口成脏、擅闯红灯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人们也不以为意。随着成长环境越发宽松舒适,这些坏的行为从小就在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也会“本能”地不文明。每到吃中午饭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食堂,撞了人却头也不回;明着插队的人越来越少,面前却递来一张饭卡,变着法子要你帮他插队买饭。开玩笑地说:人人都发自内心的自觉排队是一种理想,可人性中,时时想插队的欲望却暂时无法抑制。我们有时候自认为有思想、有人格,提高着音量和老师辩论。见到老师目无表情地插肩而过,甚至扭头而过。……吃饭、排队、对话、打招呼,这些都是小事,然而要说我们“心思细腻”,却绝对不会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我们的作风一向大大咧咧,时常忽视最基本的礼节。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些破坏行为准则的事情很酷,很有伟人那不拘小节的风范,这其实是很可笑的。
在现在社会中,面对网络用语的冲击,母语使用越发不规范的问题,加强自身的文明修养显得越发重要。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与人交流注视对方、见到老师礼貌问好、上课发言清晰洪亮、开关门时轻声慢步、仪态表情落落大方等等。中国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重视国民的素质修养,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为此我们76班全体同学特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二、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礼诚信。三、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五、乘车购物,不拥不挤,礼让座位,尊老爱幼。六、行车走路,遵守规则,不闯红灯。七、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践踏绿地。八、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九、情趣健康,远离毒瘤。
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三年的市北生活,愿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和张扬的个性,更有我们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
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组织下有序退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