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当年好时光
——回望30多年前二十六中的搬迁建校劳动
徐波
当年建校劳动场景
市北实验初中(原二十六中)1978届毕业生在离别母校近30年后重返故地,欢聚一堂。看着今日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美如园林的校园环境,参观着幢幢耸立、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同学和老师们都不禁回忆起当年师生携手、胼手胝足建设新校的劳动场景。回望激情岁月,点点滴滴,思绪万千……
市北实验初中创办于抗战烽火中的1943年,当时校址在北直街屠氏宗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办为城北初级中学,校址搬到北门外关河岸边的盛家湾盛氏宗祠(在今西新桥南堍金色新城绿地)。1974年,为解决常州锻造厂1600吨水压机建设工程用地需要,同时也考虑到二十六中自身的发展,决定把原有场地校舍一并转卖给锻造厂,学校在西门外芦墅桥堍征地九亩八分(后来又分期征地34亩),整体搬迁。
白手起家、建设新校的任务就这样历史地摆在了二十六中人的面前。芦墅地区历史上曾经是一片低洼的芦苇荡,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过了西新桥往西就能看到,过去的芦苇荡早已成了一片荒野之地,地势低洼,间或有一些菜地、粪窖、无主荒坟。正是在这一片荒地上,二十六中师生发扬“拓荒”精神,在老校长史松元的带领下,全体动员,自己动手,建起了崭新的校园。1978届的毕业生在二十六中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了五年,参与了学校迁址建校的全过程。
1975年初,学校首先开工建设教学大楼。在新校建设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发挥了主力作用,他们组成了青年突击队,在上好课的同时,不怕艰苦,不计报酬,放弃了课余的一切休息,投入到建校劳动中。开工时正值冬季,几个年轻教师作为先遣队开到了芦墅荒地上参与地基钻探工作。为了看守机械,他们不顾严寒,晚上也住在破旧的工地帐篷里,冻得牙齿打架,却还是苦中有乐。回忆到这段经历时,当年在工地帐篷中值守过的姚明凯老师对自己的奉献却不愿多说,更多的提到了老校长史松元。
史松元校长是在“文革”后期调到学校来的,他作风踏实,为了给学校找到一块合适的建校地点,为了建设一所在当时设施一流的新校,为了把建校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他跑上级部门、相关单位的次数数都数不清。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学校教学大楼确定了中间六层、两侧四层的格局,教室门窗全部采用当时先进的玻璃钢材质。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也和全体师生一样投入到建校的土建劳动中,事事身体力行,从搬运砖头到挖掘地基,样样都干。当时他已经是年近半百的人了,而且痔疮严重,发作时常常血流不止。然而,他仍然坚持既上课,又参加劳动,还要做大量的工程管理工作。
学生们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劳动。每天分上下午,各安排三个班级的学生帮助施工人员到关河边湿滑的河滩码头上运送砖石,还参加运土平地等工地作业。高中部的学生也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展开劳动竞赛。
到1976年8月,教学大楼建成了。这栋教学大楼中间六层,两侧四层,东西长达120余米,共有40个教室,设置了理化实验室,在东西两端还修建了宽大的外楼梯,在当时的市区西北部可以算是最高的建筑了。同学们回忆,当时一过西新桥,往西就能看到这栋矗立在一片荒地中间的雄伟建筑,当年国庆节,师生还一起在教学大楼楼顶观看了机械局燃放的庆祝焰火,记忆中至今难忘当年的骄傲之情。当年9月,全校迁至新校上课。
此时的学校仅有一栋教学大楼,操场、实验楼、图书楼等还是一片空白,地势依旧低洼,一下大雨就一片汪洋。进一步改造校园面貌,让新校更优美、更完善,是师生的共同愿望。
从迁入新校的那个学期开始,首先面临的就是人防工程施工——挖防空洞、用挖出的泥土抬高和垫平校园西边的操场。这项工程就主要依靠本校师生劳动了。学校全面安排施工方案,师生全员参加劳动,二十四小时不停,通宵达旦,轮流上工。学生劳动由班主任老师带队组织,初、高中学生都参与,初中学生年龄小,安排在白天参加劳动,高中学生则参加夜班劳动。全部按照男生一人一个坑,女生两人一个坑的劳动量进行挖掘,搬运则主要由男生担任。学生们还分成小组,展开小组劳动竞赛。老师们也都直接参加到劳动中,同学们至今还能想起当年参加劳动的老师们的名字:杨志清、沈希超、王金才、陈天仕、冯国树、李静芳……老师们在上课之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在建校劳动上。他们把重活累活留给自己,把轻活留给学生;他们不顾关节炎、心脏病,赤足踩在湿泥地上进行挖掘;他们时时关心学生劳动的情况,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这次开工遇上了暑气炎炎的八、九月份,酸梅汤是那时唯一的解暑饮品,每次劳动休息时喝着老师们准备的酸梅汤、唱着激情昂扬的革命歌曲成了同学们记忆中最大的快乐。挖防空洞时,师生都是赤足下坑,炎夏还好,到工程后期,进入冬季,师生们仍然如此,不能说不冷,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就是这样交织着。到1978年底,东西两个防空洞完工,操场也垫高垫平了,校园日见成形……
作者供图
链接:市北实验初中沿革
1943年 武进私立城北商业职业中学(校址在北直街)
1945年 武进私立城北商业职业学校(校址迁至东横街)
1951年 常州城北商业技术学校
1954年 常州城北初级中学(校址迁至北门外盛家湾)
1956年 常州市第六初级中学(改为公立学校)
1971年 常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改为完全中学)
1976年 常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址迁至芦墅桥堍)
2006年至今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摘自2008年1月18日《常州日报》
![]() ![]() |